当前位置: 凯发娱乐真人 > 专题 > 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 > 新闻报道 >
【中国梦·黄河情】黄河落天 文鼎中原-凯发娱乐真人
一年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掀开了新篇章。一系列“国”字号文化盛事连连绽放中原大地——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揭开面纱,“最早的中国”吸引世人敬重目光;
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纪念活动火热隆重,接续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文明薪火;
双槐树遗址惊天面世,“河洛古国”力证中华文明主根脉就在河南;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来到母亲河畔,展现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
央视春晚、中秋晚会、大众百花,花开缤纷落中原;
……
重托如山。深情凝望这条大河,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亿中原儿女,怀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文化自省从未如此深刻,文化自觉从未如此清晰,文化自信从未如此坚定。
▲9月10日,三门峡湖滨区高庙乡“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景观区”黄河边新建的生态廊道。陈更生 摄
澎湃黄河
8月27日,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现场,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研究生朱云锋在老师帮助下,用绳子在一块5米见方的土地上,标出一个田字格。
田字格下,就埋着华夏文明源头的见证。
九曲黄河孕育的仰韶文化,带着华夏文明的密码,宣示着“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的庄严论断。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她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孕育出震撼人心的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
中原大地上每一项奇迹、每一个精彩都浸透着黄河文化的滋养。省委、省政府深切领悟黄河文化的千钧分量,认真思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蕴含的时代价值,深刻认识到,处于黄河文化“心脏”地带的河南,必须充分挖掘这条根脉之河巨大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努力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共创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黄河落天,泽润中原。当此迎击各种风险挑战、决胜全面小康、奋力做好“六稳”“六保”、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我们有必要从黄河文化中汲取前行的无穷力量。
今年3月初,《2020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发布,明确指出要“在全流域率先树立河南标杆”。这既是全省上下的共识,也是催人奋进的战鼓。
郑州以“一带三核”为抓手,加快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
开封以“一带、一馆、一城、一中心、一讲述地”为载体,打造“水为带、文为珠、业为基、人为本”的新时代宋韵古城;
洛阳按照“生态保护为先、确保安澜为底、统筹治理为要、文化传承为魂、高质量发展为本”的思路,向特色精品聚力加力。
郑、汴、洛,三座黄河串起的古都,相距三百里,从夏至宋,占据国家政治经济中心三千年。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一条大河牵起中华民族厚重华彩的历史篇章。
还有伴随“黄河第一坝”建设崛起的三门峡,正通过“一带一廊”总体布局,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翩翩而至的天鹅,让这座资源型城市日渐灵动。
焦作、商丘、济源……一座座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因河而美的城市,正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激活更多澎湃动力。
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大力保护和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时代命题催生层层引力波——学界研究升温。
“扛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历史责任”“打造黄河文化与黄河文化地标”“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一场场高规格研讨会智慧碰撞。仅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陆续开展的黄河文化专题研究就有46项。
“做好黄河文化内涵与外延、历史与现实等研究,是学界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说。
媒体集中发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青海、四川等沿黄九省区媒体,从高山出发,向中原聚首,以笔触、镜头向百姓讲述沧海桑田的新时代黄河故事。
民众热情高涨。
7月22日,“悦读黄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系列讲座”在省图书馆上线。刘庆柱、张民服等10位专家学者,以云直播形式向公众诠释黄河,观看人数近600万人次,热度出人意料。
张笑蕾感触更深,她说,一年来,日接待游客比过去增长10倍。“大家对母亲河的关注度更高,兴趣更浓,爱也更深了。”
黄河岸边的三门峡虢国博物馆里,换得最频繁的是游客留言簿。8月27日,一大早换上的新本子,到中午12点已写完一半。其中,一位名叫tina(缇娜)的外国游客写道:“我希望河南更好,希望黄河更美!”
再过一个月,著名导演王潮歌执导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将开始排练,千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演职人员齐聚中牟。9月1日,王潮歌在郑州吐露心声:
“我要蘸着黄河水,书写华夏文明的脉息,创作一个令世界惊叹又独属河南的作品,只为让世人看后发出一句感叹:只有河南!”
奋进黄河
天朗气清,大河安澜。绿色廊道如诗如画,湿地公园生机焕发……9月11日,走在一步一景、美不胜收的沿黄生态廊道上,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观摩组面前,是一派生态和谐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秀美风光。
一年间,围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我省周密部署,狠抓落地,沿黄生态廊道试点示范、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体系、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等标志性项目全面启动。
“客从何处来,洛阳大谷关”。9月10日,洛阳市伊滨区寇店镇水泉村里,客家之源纪念馆节点进度计划图上的小红旗,已插到最后一格。主体建设完工后,这里将成为五湖四海客家乡亲的寻根问祖之地。
“西晋时,这里是客家人首次南迁的出发地。时至今日,许多客家人仍自称‘河洛郎’。”该项目负责人张松成笑着说,“我女婿就是广东客家人,以后回来就找到‘家’了。”
距大谷关10公里,黄河流域非遗展示中心地基开挖已近尾声,足有9个足球场大。未来,公众可以在这里体验戏剧、曲艺、美食、民俗,一次性听够黄河岸边戏,尝遍黄河老家汤。
心中有来处,脚下便有根。做好保护展示,是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基础。
8月31日,开封州桥及汴河遗址发掘现场,一道道白色地层线标注出元、明、清时期汴河的形态,一眼千年。3号探方内,州桥部分青石桥面旁边,厚厚的黏土层和深深的车辙印,静静地展示着城摞城、桥摞桥、路摞路的旷世奇观。
“探方内的一道黏土层,就是一次黄河灌城留下的印记。尽管历经风雨沧桑,中原儿女一次又一次在原址上重建辉煌,从未止步。”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曹金萍说。
全球化时代,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首先要解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一终极追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悬河文化城摞城展示馆……一系列引领性、标志性的重大项目,将助力破解这一时代疑问。
生态兴则文明兴。黄河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黑臭水体、水土流失、垃圾遍地,谈何文化?绿色生态既是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文化繁荣的底色。
9月8日,洛阳吉利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退耕还湿、退渔还湿、退养还滩”项目正紧张施工,已恢复湿地1.3万亩。“黄河的事是大事,大家都很卖劲儿。”项目负责人焦璐说,“黄河在这里看着我们呢!”
郑州、三门峡、开封、新乡、焦作、安阳、濮阳、济源,沿黄生态廊道工程建设者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生态涵养、湿地保护、文化展示等18个工程顺利推进,年内将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4.7万亩,建设生态廊道373.83公里。一幅浓墨重彩的“千里江山图”挥洒铺展。
没有文化,旅游就没有灵魂;没有旅游,文化就没有活力。河南只有把准文化旅游发展的时代脉搏,把该做的事情做早、做实、做优,才能激发潜能、赢得主动。
不等不靠,快马加鞭。郑州电影小镇二期工程秉持工匠精神,再造高颜值、沉浸式、穿越感文旅“大戏”;大型情景歌舞演出《黄帝千古情》最后联排,“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场面将再现黄帝故里;以“中华源·黄河魂”为主题,大力整合黄河沿线旅游资源,用创意激活黄河文化古老基因,重塑重大黄河文化品牌。
以自然资源为骨、黄河文化为魂,黄河流域的颗颗珍珠穿珠成链,河南文旅正从单一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转变,从固态展示向活态传承转变,从“单打独斗”向“美美与共”转变。
温情黄河
开封“黄河台”上,一棵50多年树龄的泡桐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福桐”。它热情地迎接八方来客,见证着黄河岸边百姓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福桐”无言,寓意悠长。
“长期以来,说起黄河文化,都觉得需要仰视而后见,沉重有余、高大有余,亲切不足,不自觉地背起了包袱。”河南科技大学教授薛瑞泽说。
文化如水,润心无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刻板化说教、功利化研究群众不认可,一哄而起、盲目跟风群众不答应,一味追求地标式、政绩式工程群众不需要。从“曲高和寡”到“飞入寻常百姓家”,黄河文化必须改变“古、土、苦”的陈旧印象,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近群众、造福百姓。
我们需要烟火味的黄河文化。
洛阳老城东南角,夜幕下的洛邑古城灯火璀璨、游人如织。濮阳大学生张潇然,一身汉服,手执毛笔,在宣纸上“龙飞凤舞”;朴拙雅致的文峰塔城市书房内,安徽铜陵的陆垚坐在草编蒲团上,细读《黄河史话》,在读者留言册上写下:“阅读本是寻常事,繁华静处遇知音,在此处读黄河实乃妙哉!”
从需求侧入手,全省各地不断找寻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契合点,为静态的文化遗址注入非遗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元素,将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让传统文化有了新时代的烟火气、人情味。
我们需要小清新的黄河文化。
入秋的三门峡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格桑花、百日菊、粉黛草等17种花草“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条黄河,把文化遗址与一个个湿地串起来,绿色生态成了母亲河的裙摆。
开封东护城河边,水面波光潋滟,两岸郁郁葱葱,几米之外就是古朴的明清城墙。宋词、豫剧、传统技艺……散落的文化元素被水系勾连成有机整体,“一城宋韵半城水”有了现实依据,也多了一丝温柔可亲的气息。
自然因文化生色,城市因文化灵动。让老百姓徜徉在美景中,呼吸着文化味儿,享受着生活美,这样的黄河文化怎能不爱?
我们需要科技范的黄河文化。
利用当前最火的裸眼3d、六面8k高清led屏、ar等新技术,开封《微梦·大梁门》让游客站在遗址上,一览北宋东京城的盛世繁华、兴衰荣辱。人们纷纷打开手机,做起了直播,直呼“360度全沉浸包裹,太震撼了!”
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里,郑州黄河路二小的师生置身沙尘暴体验屋。狂风呼啸,天昏地暗,浓雾喷出,生动展示了黄河流域的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概况。
传承黄河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用现代科技让人们嗅一嗅黄河水,闻一闻历史味,听一听大河史,走一走华夏路,文化 科技、文化 互联网、文化 5g……这样的黄河文化怎能不是年轻人的“菜”?
我们需要有“财”气的黄河文化。濮阳市台前县姜庄村紧依黄河,利用百余处原生态夯土墙老民房、镇河神兽、治黄碑刻等文化遗产,开发黄河古村落民宿小镇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让村民以合作社形式参与村集体资产入股分红,带动30多人就业增收。“没想到老村成了宝地!”村民陈海青说,“在家门口就能月收入2000多元,得劲!”
文化资源利用好了,就可以变成富民产业,带来真金白银,这样的黄河文化最可爱、最亲民!
“让黄河文化有温度,真正成为一条人民的幸福河,说到底,老百姓才是体验者、受益者、评判者。”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姜继鼎说。
心灵黄河
9月1日,纪录片《读书就是战斗》在朋友圈刷屏。它追忆了河南大学师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里,从黄河之畔,八年五迁,将课堂作为战场,把读书当成战斗,发扬黄河儿女坚韧不拔的可贵品质,以血肉之躯守护千年文脉的动人传奇。
经过血与火淬炼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气度,在一代又一代中原儿女中传承,沉淀为更深沉的情感、更坚定的信念,留予后人。
文化之所以照亮人类历史星空,不仅在于能亲近社会、走进生活,更在于走进大众心灵。
大力弘扬黄河文化,要强化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汲取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锻造百折不挠的刚健风骨,秉持革故鼎新的开拓意识,珍视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涵养兼收并蓄的包容胸襟,进一步激发家国情怀,砥砺为民初心,增强斗争精神,营造创新氛围,树牢绿色理念,提升开放格局……今年1月14日,在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闭幕式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生的讲话在全省上下引起强烈反响。
河南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区,践行黄河文化精神,我们当仁不让。
有认同,才有凝聚力、向心力。精神认同哪里来?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吴朋飞,正在编写黄河文化教辅读物。“我女儿正在读小学三年级,是我的第一读者,我写一章她看一章。她觉得不错,我才敢定稿。”吴朋飞笑着说,“传承黄河文化,要从娃娃抓起。”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河南博物院、省少儿图书馆、郑州博物馆里,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人们拓印木版年画、缝制香包、捏面人、剪纸等;全省大中小学校里,《朝阳沟》《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经典戏剧在校园唱响……文化认同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认同,来自历史文脉的赓续,来自文化记忆的增强,来自润物无声的“浸润感”。
自信,方能自立、自强。自信哪里来?
今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虽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亿万全球华人仍通过“云拜祖”方式,向着根亲祖地中原,遥拜人文始祖,祈福国泰民安、世界和平。著名学者郦波在现场感慨地说,同宗同源、守望相助的强烈心声,展示着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根”和“魂”的强大凝聚力。
河南振兴的标志,是中原大地上古老文明的新生,更是这一新生带来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
自信,来自对黄河文化厚重大气的无比珍爱,来自对新时代出彩硕果的由衷点赞,来自热爱河南的豪迈情怀,来自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奋勇、奋斗、奋发,才能奋进。奋进动力哪里来?
“我是党员,我先上!”庚子年初,河南500多万党员勇敢逆行,构筑起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原堡垒”;河南支援湖北医疗急救转运队争分夺秒与生命赛跑,被誉为“生命摆渡人”;一曲《长江长江我是黄河》,唱出了黄河儿女与长江儿女的心手相连、兄弟情深……危急关头,黄河岸边升腾起迎难而上的坚毅信念。
“文化的作用就是给人精神力量。”河南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说,“我们祖先很给力,我们也决不能怂!有黄河文化精神支撑,一切困难都能克服。”
奋进的脚步,来自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来自兼容并蓄、开放创新的境界提升,来自建设河南的责任担当、献身河南的实际行动,来自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让百折不挠的黄河,永远激励亿万中原儿女,凝聚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磅礴伟力,奔向绚丽出彩的美好明天。
华夏儿女血脉里流淌的,是同一条“黄河”!
(课题组成员:刘雅鸣 刘哲 陈茁 刘洋 温小娟 刘婵 薛世君)
记者手记
“我们的明天一定会很好”“我们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我们可以辐射到周边几个市”……沿着黄河采访文化,听到最多的词莫过于“我们”,流露出格外的自信与自豪。“我们”彼此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我们”的能量无处不在。
她因为喜欢,所以热爱——“黄河是天鹅的家,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家!”韩铁艳,虽然名字中有个“铁”字,本人看上去却有些柔弱,声音柔美,她是三门峡天鹅湖旅游度假区的金牌讲解员。
在这个岗位上十年,她数不清坐了多少趟旅游观光车,接待了五湖四海多少拨儿游客,每一次戴上耳麦、清清嗓子,就满怀深情把黄河娓娓道来。她讲述惊心动魄救助“a55”天鹅的故事,任谁听完都有所收获。
她最高兴的时刻,就是听到游客发自内心地赞叹:“三门峡还有这么惊艳的地方,黄河还能这么美!”
他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日头正毒,正在“黄河台”工作的开封第一黄河河务局局长潘家良,衬衫已经湿透。
3月7日前,这里还垃圾遍地、违章建筑林立。“现在已是观赏黄河的最佳地点之一,每天游客都在3000人左右。”克服疫情带来的各种困难,两个月打造了一个黄河网红打卡地,潘家良很是自豪。
黑岗口险工三零坝建于清朝年间,历史悠久。潘家良在各个场合鼓与呼,希望在此处建一个“决口遗址文化长廊”,大力宣传打造林公堤,更好地传承历史记忆。
他因为坚持,所以成长——陈军锐来自四川,现任《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总监。刚来河南时找不到感觉,他就去二里头遗址看“最早的中国”,去参加“十三马街书会”,去乡村看黄澄澄的麦子。“我老家牌楼上写着‘太丘第’三个字,从小听家里老人说我们是颍川陈氏一脉,我还专门去长葛市古桥镇祭拜先人。”
“不只是大饱眼福,看完后在心里继续演”。这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艺术追求,也是我们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终极目标——“走心”才能“走进”,“动情”才能“动人”。
韩铁艳、潘家良、陈军锐……做文化的人,都有执着的情怀,仅仅因一份单纯的喜欢,便一路风雨兼程。
你、我、他,每个黄河儿女都是黄河的一滴水。只有每滴水澄净发光,这条河才能生生不息。
来源:中国搜索
- 【上一篇】【中国梦•黄河情】宣传片 : 中部崛起势正劲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