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需多管齐下-凯发娱乐真人
有关部门日前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被网友们称为“最强保护条例”。比如,《通知》规定,“每日22时到次日8时,游戏公司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未成年人玩游戏,法定节假日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5小时”。
数据显示,近三成学龄前儿童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而14岁青少年每天使用网络时间超过半小时的比例达到60.8%,未成年人10岁之前触网比例高达72%。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期待。2007年,当时针对未成年玩家曾出台过网络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后来却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这一次的未成年人“防沉迷”会有用吗?
技术的发展为保护未成年人提供了可能性。当年的网络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难以真正确认未成年玩家的身份,未成年玩家通过代注册、购买账号等方式能相对容易地“翻墙而过”。随着游戏向移动互联网演进以及技术的不断提升,从头部游戏企业此前的实践来看,包括人脸识别、设备锁等一系列新技术能有效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行为,人工智能的加入则让识别变得更精准。比如,通过大数据发现玩家的行为模式符合未成年人的特征,就可直接发起人脸认证要求。腾讯的数据显示,通过相关技术创新,未满13周岁的未成年用户平均游戏时长下降约59.8%,13周岁及以上未成年用户平均游戏时长下降40.3%。
但纵观网络游戏行业,游戏企业的规模大小各异,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并非所有公司都有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甚至经济实力来提供自己的未成年玩家保护措施。因此,一方面需要呼吁头部游戏企业开放自己的技术能力,为行业提供相关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包括人脸识别、实名认证等需要调用政府相关数据的技术手段,在数据开放上需要考虑为游戏企业的未成年人保护提供更多便利。
然而,仅靠技术筑起“护城河”,还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一些孩子热衷玩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工作中的某种缺位。玩游戏是人类的天性,在引导孩子合理玩游戏的过程中,家长和学校应该为未成年人创造更多接触线下生活的机会,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特别是一些家长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手机不离手,是否为孩子树立起一个好榜样。
学校和家长还要认识到,互联网并不仅有网络游戏,也要帮助未成年人建立健康上网、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通过陪伴、监护、指导,在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的同时,教会孩子识别不良信息、建立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学会高效地使用互联网。只有“疏堵结合”“多管齐下”,才有利于处理好未成年人与网络游戏之间的关系。
- 【上一篇】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监测发现十款违法移动应用
- 【下一篇】网约车司机背景要严审并动态监控